花椰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东海采撷记录了一群可爱的人,他们是我 [复制链接]

1#
皮肤白癜风专家 http://www.xxzywj.com/m/

替祖辈书写的读后感

——读《东海采撷》有感

邸欣欣

曾被称作“*中秀才”的焦东海,曾是团的战地记者。因祖辈曾担任过团代理团长,联想到既然曾同在一个部队,或许有过战友情的交集,我不能确定,却很想联系下焦爷爷听听他的故事。随即试探打听,辗转获悉焦爷爷联系方式,电话响起时,被告知,几天前,焦爷爷因心脏问题,半夜入院抢救。因没能和焦爷爷通上电话感到有些遗憾,心中忐忑,祈祷他能早日康复,健康归来。

中途又几次电话慰问,被告知还在抢救恢复阶段。我默默地等待,焦灼且担心,遗憾的是,不久后传来了焦爷爷作古仙逝的消息,令我非常的惋惜与难过。

就这样,我与一位十八*的老前辈擦肩而过。

今年十月,母亲拿出几本爷爷以前的藏书交于我,说对了解十八*可能有所帮助。一本《东海采撷》映入我的眼帘,这本内部发行的刊物,作者正是焦东海。

这本书来自于焦爷爷的赠书,开篇留有焦爷爷的印章和署名,简短的一句赠言也进一步验证了和我爷爷相识多年、且曾并肩作战的深厚革命战友情,落款时间是年11月,距爷爷05年去世仅不到3年的时间。

泛*的书页,从指尖擦过,抚摸着书面的文字,仿佛触摸到了老一辈的气息。从解放战争的血雨腥风,到进*西藏的悲苦壮烈,从身先士卒的披荆斩棘,到小战士的不惧牺牲,平凡又壮烈,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有名的、无名的都被记录下来。

我认真的阅读,小心的翻阅,书中的精彩情节把我一步步带入到战火纷飞的岁月中………

宋希濂曾是国民*的高级将领,年渡江战役时,蒋介石曾希望宋能抵挡我*进*大西南的脚步,以便坐稳西南,东山再起。我*两个*团分别由北向南,又由西向东铺开了一面巨网向四川压来,再不逃跑,宋可能就来不及了。书中就有焦爷爷书写我18*团和16*团合围抓捕宋希濂的故事。团长兼*委是阴法唐,那年他才27岁,已经是一位身经百战,足智多谋的战场老将。宋希濂逃跑时带了一万多的兵马,而我*,只有多人。后援部队没有到,这个仗是打还是不打?大家意见不一,争论不休。阴法唐不说话,一直听大家在讲,他不但在听,也在思考。这体现了一位革命家的冷静与沉着。大家讨论结束后,阴法唐一锤定音。仗不但要打,还要力争活捉宋希濂,第一,敌人不知我方虚实,第二,救援部队很快就能赶到,机会难得。*委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日后的战役局势走向也验证了这位*事将才的战略格局。

就这样,宋希濂猛逃,我*猛追。宋也不愧是身经百战的老将,几次眼见就要抓到,又被他活生生逃走。大家憋足了劲,几次三翻,敌人俘虏了一波又一波,可宋象泥鳅一样,露了尾巴出来就又不见了。

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也是敌人最困难的时候,这是亘古不变的*事真理。就在团追至大渡河南岸时,与我16*团汇合。团的出现是刘伯承司令安排好的另一局棋,两个团同属刘邓大*的一纵部队。这时的宋希濂所剩力量微薄,苟延残喘地坚持着最后的反抗,团轻轻松松将其捕获。至此,宋希濂的两个兵团被全部抓捕。想到这次宋再也无法逃脱以后,阴法唐非常高兴,想一睹宋的尊容。狡猾的宋化名“周伯瑞”混在一群将*中,试图蒙混过关,伺机逃跑。我*战士和俘虏嘘寒问暖地拉起了家常,让敌人放松了最后一道防线。突然,一位战士大喊一声“宋希濂”,一个人猛地惊诧一下……无疑他就是宋希濂,知道在所难逃,宋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当得知追击他的部队是一支只有人的兵团时,一下子瘫坐在地上。

宋希濂被送进了战俘营,年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院特赦,年成为*协文史资料员,八十年代被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经常和阴法唐一起开会。曾经的敌对双方,成为共同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历史也是挺喜欢开玩笑的。

焦爷爷笔下让我们认识了许多能*善战的将领,当然,也不乏一群热血奋战的光荣士兵。他们有赤手空拳捕获4名印度士兵的邓国钦、有在战场上不顾个人生死一心只有战友安危的罗章金。

战争年代,不光有炮火连天的血雨腥风,也有没有硝烟的战斗,它们丝毫不缺少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印自卫反击战胜利以后,我*缴获了印方大量物资。成千吨的物资堆积在一片空地上,忽然就有一只地雷箱冒起烟来。准备和面包饺子的杨春成,被突如其来的事情惊吓到了,联想到成千吨的物资中,还有大批炸药及地雷混在一起,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杨春成放下手中的面团,想也不想地冲出帐篷,迅速拎起地雷箱往山谷中跑去,蒋肖秀同时拎起另一头,要和他一起冲出去,杨春成一把将他推开,独自一人,以最快的速度,猛烈将地雷箱扔下荒无人烟的山谷中。随着一声巨响,杨春成的心才放了下来。

《东海采撷》记录了一群可爱的人。这是焦东海爷爷半个世纪来对伟大而又平凡的高原战士采访的集合。他在团当《建*》报的记者,承担了主编、采写、校对的全部工作。战火纷飞的年代,从不缺少英雄,他们沉默无私,焦东海用眼睛去发现,用笔杆去记录,让我们了解到高贵与崇高的革命品格不止发生在将*、干部的身上,同样存在于大批普通的战士中。虽然焦爷爷自愧笔道乏力,材料单薄,有些原始材料只有某些片断及镜头,却丝毫不影响我们重新回味那场伟大的战斗。

书中的大部分名字是陌生的,他们没有被记录在正式的*册中,只收录在焦东海的笔下。作为战地记者的他,随*进藏,一支笔记录下了进藏道路上大批不为人知的英雄事迹。

过眼云烟,那曾经的牺牲与奉献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只有通过翻阅书籍,才能重温这些久远的历史。他们是解放西藏的一员,也是解放西藏道路上千千万万不起眼的普通*人。生命之花开在圣洁的土地上开出绚烂的篇章,也悄无声息地守候着这片纯净的土地。焦东海笔下的人物是真实的、鲜活的,是边防战士的缩影,是西藏*人的风采。

我曾试着揣测当年祖辈看到这本书后的感想。在他的暮年,在他安祥平和的静享儿孙之乐的时候,是否会勾起他对往事的追忆。多少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在一次战斗中,在一次部队转移或是一个转角,就天人永别。曾经流过泪流过血的经历,绝不会轻易释怀,他们不善表达,却隐藏在内心,在某个时刻,某个场景的触动下,会有一张久远的、朦胧的面孔,还是当年的音容笑貌,再一次浮现在他们的脑海中,意味深长。他们都不曾忘记,他们也绝不会忘记。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邸欣欣年十月出生于四川雅安,年随爷爷奶奶回到祖籍河南郑州,年定居上海。

作者:邸欣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