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椰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青稞界袁隆平这位农奴的后代,在世界 [复制链接]

1#

没有下一次下乡了。

年9月5日,在做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的途中,55岁的尼玛扎西突遇车祸,猝然离世。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以下简称西藏农科院)“天塌了”。

西藏农科院院长、国家青稞育种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尼玛扎西走了,同事说,他留下的空,一群人去顶,也未必顶得上。

尼玛扎西在试验田内观察青稞长势。图片由西藏农科院提供

仔细回忆,几乎每个人都能想起院长对自己的嘱托。青稞、牦牛、牧草、水产、食品深加工……只要是和西藏农牧业发展相关的领域,尼玛扎西都操心。

但很少有人能确切想起院长在生活中有什么爱好,只知道他咖啡喝得凶。不是什么现磨或者手冲咖啡,就是市面上最常见的袋装速溶黑咖啡。院长有一个保温杯,一次性扯开两三袋,倒点开水,喝完了,就再泡。

他靠这个“爱好”保持清醒。

他个子不高,近些年来,越发瘦了。他常年蓄着胡子,戴一副窄框眼镜,见过他的人,都说他有“学者风范”。

这位学者、干部,扑在青稞上,为西藏农业高质量发展,熬尽自己。

青稞,这种禾本科、大麦属的植物,在藏区老百姓生活生计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藏区人民的主食、燃料和牲畜饲料。

可以说,有农田的地方,就有青稞。

青稞顽强,受得住高寒、霜冻和干旱等多重考验。但西藏耕地面积少,要让青稞长得好,还得靠农业科技人员育良种、找良法。

青稞图片。复旦大学卢宝荣摄

尼玛扎西总记得,小时候家里粮食不够,哥哥和父亲要用当地产的陶器,赶着驴车,去附近的琼结县换青稞。

他是西藏百万翻身农奴的后代。这一辈,家里兄弟姐妹五个,他排行老三,是唯一上了学、读出来了的孩子。

尼玛扎西从小成绩就好,念完初中后,他跳级考上西藏民族学院预科班,年,尼玛扎西去往西北农学院,读起了农学。毕业后,他就去了西藏自治区农业研究所。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院自然地理研究所在西藏做项目。他们发现这里人才匮乏,高端人才更是急缺。于是,自然地理所和自治区合作,招了一批青年科技人员到所里培训,备战第二年的硕士研究生考试。

当时,西藏去了十几人。在来年的统考中,尼玛扎西脱颖而出,成了唯一考上的那个。

学生时期的尼玛扎西。图片由西藏农科院提供

到了中国科学院后,这位藏族年轻人优秀得让老师都惊讶。尼玛扎西的导师记得,硕士第一年学习,修37学分就能达到要求,但尼玛扎西修了54个学分。“他外语好,悟性高,为人厚道,大家都喜欢他。”

因为优秀,尼玛扎西得以硕博连读。仅用四年时间,他就完成了全部学业。尼玛扎西的博士论文,
  辑丨余振(共青团昆明市委)


  对丨鹿 几


  审丨贺雨妍

值班编委丨连李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