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椰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谁来定义中国景观新形象 [复制链接]

1#

自年,《地理知识》改版,以新面貌开启了全彩版读图时代,摄影图像成为了阐释地理新语言的最佳拍档,让读者第一时间感受到其背后的故事和力量。

而与摄影相伴的,是根植于此岸却有别于彼岸的一种出行和探索未知的欲望,这在年第9期卷首语中就有提及:“走入沙漠、踏足冰海、攀登雪峰、挑战人生的极限已不再为探险者所独有;探索自然之迷、追踪人类历史、了解物种演化,因遭沧海桑田中的绿荫,也由文人学者的笔谈进入寻常百姓的词汇。”

创刊70年,改版20余年,一直到今天《中国国家地理》集合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人文地理情怀的一线摄影师,他们“推开自然之门”去体验“人在天地间”的况味,成为了读者的千里眼,激活了大众对美的感知。从大香格里拉、选美中国,到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圈点大西北,一张张摄影大片颠覆着传统观念里的“山水审美”,激起了一场场关于美学的争论,确立了具有时代感的自然审美标准,令公众信服,也经住了时间的考验。

今天,我们分别采访到了《中国国家地理》不同年代、不同领域的几位摄影师,为我们揭秘山川、河流、海洋、云瀑、冰川、生物等拍摄背后的故事,讲述他们按下快门的瞬间,那灵光一闪,那动人时刻,如何成为“红框”中的靓丽风景。

徐波

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让作品激活观众的心灵,是我一直在探索的。”

他曾深入世界屋脊的无人区,历时十几年持续航拍西部,从一个念头的产生,到其逐渐繁盛,其间所经历的,大约是一个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用徐波自己的话来说,”艺术的创作是一个草长莺飞的过程。“

“看到西部的山川、河流,你总会联想到人的性格,它的山脉像男人一样坚韧不拔,它的河流又像女人一样,温柔婉转,孕育滋养着下游,在那里你可以感觉到宽广、博大,就像我们不崇尚享乐、勇于承担苦难的中华民族一样,其背后的文化是深厚而典雅的。我一直延续着这种理念去拍摄西部,刊发在杂志上的‘空中的眼睛看西藏’,包括后来的《鲲鹏极目》主题都是如此。”

优美线条、艳丽色彩是西部留给徐波的最初印象,而这些也成为了他画面里的重要元素,抛弃了航拍广阔的视角,他更注重去拍局部细节,无论是雅鲁藏布江的沙洲、那曲湖泊,阿里冰川,我们总说他用抽象概念和丰富的细节色彩把中国大地给拍活了。

让·波德里亚说:“图像把世界抽象成两个维度,消除真实世界,以及由此制造幻觉的权力”,这是徐波从抽象入手的思想原点,但背后却是具象的表达。“我从来不是抽象派的摄影师。我希望观众看到的是水在流动,云在飘动,而山间的万物亦在不断运动中。整个画面,它应当激活观众的心灵,使观众如列子御风而行,看到隐藏于图像背后的真实。”

告别家乡丹东、走出西部藏区、回到北京的他,现在更愿意将镜头对准身边的百姓、社会,用他的话来说:“拍摄更多接地气、有温度、有筋骨的图片。”

唐志远

重回大自然

用我的照片赋予

昆虫个性

“能拍到昆虫最自然的状态,

才是最好的。”

年,一只拖着肥大腹部艰难地爬上草尖的小叶甲进入了大众视野,画面里的“准妈妈”恰好望向了镜头,定格成《北京寻虫》那期杂志的封面。这是在微博上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舅舅”的唐志远与《中国国家地理》的第一次合作。“我从小就喜欢大自然,也养过很多小动物。我沉迷于大自然里的一切,一棵树,一朵花,一片落叶,甚至是一滴露珠,都是我镜头里的模特。为什么主要拍摄昆虫,因为昆虫最常见,也最容易拍到。随着对昆虫了解的深入,你就会愈发地被它们吸引。”

在山里不停地游走是自然摄影师的常态,唐志远也不例外。他曾花一年多的时间,去山上追踪记录“黑脉蛱蝶”的一生。“因为在家里养,跟在山上观察是不一样的,而且这种蝴蝶的幼虫比较特殊,它要下树躲在落叶里经历一个冬天,第二年春天再爬回树上,直到化蛹成蝶。为了拍摄到更多的行为,我都是早晨天不亮就出发,一个人上山带点干粮在山上走一天,然后晚上天黑了才回来坐公交车,来回要将近6个小时,累,但是很开心,因为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见证了蝴蝶从卵到毛毛虫,再化蛹成蝶的过程也让曾经厌恶“毛虫”的他真正地走进了昆虫世界,后来他甚至花了两年时间在北京寻找各种幼虫,做成了幼虫图谱。“喜欢昆虫可能与我喜欢收藏东西也有关系,拍摄昆虫图片也像一种收集,是没有尽头的,这种集纳能让人有更大的兴趣”,他补充道。

在谈到拍摄昆虫的理念和方法时,他分享道,“其实我从来不把昆虫摄影当做一种创作,因为往往你想得到一个画面,就会想我一定要用什么的光线,这个虫子要待在什么位置,我不追求这个,我觉得拍昆虫很简单,能拍到昆虫最自然的状态才是最好的。在这个美妙的微观世界里,你只是一个旁观者。”

向文军

自由的创作,不只是技能和角度,还有机遇

“从不预设,从不干扰,只是负责真实地记录。”

军旅摄影师向文军,在高原边防驻扎20余年,曾多次飞行在阿里的上空。他数年累积的航拍图片,后来刊登在了年9期《天上的阿里:四条山脉托起的斑斓大地》。在飞机环绕着拍摄的那张立体冈仁波齐,成了那一期的封面,画面中你会发现金字塔状的山峰不见了,取而代之是主峰周围的八条冰川,犹如八瓣莲花环绕着主峰。

“我记录的只是大自然刻在地面上的印记,或者说是高原在特定时间的某种表情。这里裸露的山体、纵横的河流、冰冷的冰川、星罗密布的盐湖,一切看上去都透着几分荒凉冷寂,并不适合人类长期居住。对一个摄影人而言,能够用鸟瞰的视角将阿里的美传送给读者也是一种责任。”

军事纪实摄影出身的他,也有着媒体的敏觉性,对于家乡蒲江的长期拍摄观察,让他记录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云瀑如丝天际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绝美景观,这些陆续呈现在了地理读者的面前。“蒲江刚好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龙泉山和长秋山就像两只手一样,深入成都平原将她紧紧抱住,每年春夏秋三个季节,从长秋山向阿坝、甘孜方向遥望可以看到上百座雪山,偶有云瀑出现,超过米的高差也造就了盆地到天庭的独特视野。”

谈到《中国国家地理》,他说:“我想它把中国地理‘图像化’了,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实在的中国。”

刘乾坤:

《中国国家地理》

“特约”摄影师、

作者、编辑

“四川文化圈往往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选题就这样‘碰’出来了。”

“以往人们依靠文字传播构建对远方的想象,摄影术的发明,它是直观再现了自然之美,伴随着通讯、交通技术的进步,图像时代的到来是必然。”

年,图文作者刘乾坤《康巴美女》一文刊登在了9期的《四川专辑》上,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本杂志竞带来了一场审美观上的革命,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看山要看极高山”的观点将川西高原的“非主流”山水拉入大众的视野。“这是此前在四川生活的传媒人士和文化人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当时的刘乾坤在《四川画报》任策划总监。

美有大不同,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到成都平原,由自然景观到历史文化,刘乾坤逐渐尝试用他对东方审美的理解来解读四川盆地。“我合作最多的作者萧易,也是后来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稿量最多的作者,我们一起考察四川的历史文化,关于石刻文化的报道,从年的《安岳石窟》到《发现泸县》到年的《供养人——巴蜀石窟的缔造者》,已有十余年。正如单主编经常对我们说的:进入一个领域之后,你会不断地去深入,就有更多的发现和报道话题。随着报道的推进和国家的重视,泸县的文化面纱逐渐揭开,现在中国有两个石刻博物馆都在泸州,一个在泸州市区,一个就在泸县。”

四川是一片很有意思的土地。《中国国家地理》对于这里的报道频率很高,就贡嘎山的选题和图片大概就出现过20次,一方面是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另一方面是人的因素,你会看到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四川特别出文化艺术家,无论是作家还是摄影家,从某个意义佐证了天府之国人杰地灵。

张帆:

幽暗海水中闪烁着无尽的未知与神秘

“让更多人知道,海洋里有很多珍稀生物,它们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

黑夜的海洋,发生着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动物迁徙——许多海洋生物,特别是深水生物,在夜间浮到浅海,觅食、活动。此时潜入深海,通过灯光把很多白天很少见的远洋生物吸引过来,就可以感受到昼夜交替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绚丽,这是水下摄影师张帆拍摄“黑水”过程中最享受的时刻。

在大众看来,既神秘又危险的水下拍摄,对于潜水拍摄10年,去过了30多个国家地区的张帆而言,却是兴奋且充实的。他曾在斯里兰卡感受蓝鲸的吐息,与抹香鲸同下潜,也曾历时三年,趁夜幕降临在海水中寻觅、拍摄各类生物的童年影像。丰富的水下经历让他积累不少海洋的知识,也弥补了科研资料上的一些错漏。“科学家获得的可能是新鲜的标本,而我看到的是一种活生生的真实生物,所以我觉得我有必要把他们真实记录下来,与科研工作者有更多的交流与探讨。”

步履不停,一直向海底世界进行探索是他的人生态度,而问到图像背后的意义,他说道,“以前我们获得信息让我们以为南海是个水晶棺,近些年通过拍摄发现不管是海南近海,还是到南海三沙,有很多生命在慢慢恢复。美丽、重生与危机并存,每个人对于海洋生物的将来都负有一定的责任的,希望我可以通过图像传达这样的声音。”

李珩:

极致在于细节

要再近一点

“记录冰川变化的过程,

比简单记录冰川的美

意义更重要。”

“对于香巴拉七湖的拍摄,最初源于吕玲珑老师的一张图,为了追随前辈的步伐,我们找到了他曾经拍摄的那个地点,循此下到山谷的尽头,然后翻山在大概米左右海拔的垭口位置,将无人机飞至米左右高度,从反方向往谷口拍摄了七个湖。”85后的摄影师李珩对于甘孜乡城串珠湖的考察报道刊发在年9期的杂志上。

辞掉建筑师的工作,几年前他拿起了相机,从四川到北京再到西藏,去完成他曾经的梦想:去更远的地方,看更大的世界。“在40冰川(又名措嘉冰川)的冰塔林里面,我一个人站在星空底下,看到那种暗暗的星光,映出了像外星球一样的场景,给我的震撼是特别大的。”拍摄冰川对于李珩来说,是另一个世界的开启,那是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对自身渺小的深刻感受和认识。

“我们是不可能亲眼目睹一个山坡被打磨成角峰,也不可能见证一条水沟深切为大峡谷。以人类短暂的生命长度而言,山川河谷仿佛是亘古不变的。而冰川是这样一种特殊地貌,由于自身的流动性和全球气候的因素,我们能够看到其地形地貌的改变重塑:冰塔林会在消融中变化着形状,冰裂缝会加深,冰舌边缘会出现蓝色的冰洞,再随着消融坍塌掉……”

冰川是高原水库,一代代的冰川学家用文字、手写画将冰川变化一一记录,总结规律,他们是开拓者,他们把冰川概念带给了大众。像李珩这样更多的年轻摄影师也通过图像来传达着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愿意用影像去记录,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冰川的美以及他现在所面临的冰川消融、冰洞坍塌等危机,作为科学家与大众读者的桥梁,让大家从慢慢认知、慢慢保护,然后去面对危机。记录冰川变化的过程,比简单记录冰川的美意义更重要,让影像产生了更大的意义。”

在崛起、追随、致敬、突破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代代地理探秘人的传承,从拍摄场域、空间角度,到审美构图、创作理念,凭借对摄影的独立思考,他们重新定义了摄影的意义,图像因时代变化被赋予更大的责任与力量,让我们与去不了的远方有了面对面的对话。

继《红框里的中国》收藏版封面日历之后,《中国国家地理》全新打造推出年珍藏日历,以“纸上山河——建构中国景观新形象”为主题,延续科学和艺术的魅力,依旧页,天为你呈现一个有血肉、有灵魂、有温度、有气魄的中国。

△点击图片(或阅读原文)

即刻购买《中国国家地理》年珍藏日历

采编:Tingcy

图编:Crazy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