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如此美丽的诗句出自哪里,答案是,一个藏传佛教的活佛仓央嘉措。
关于这个人,有人说他是活佛,有人说他是诗人,更有人因他的诗,而将其称呼为人世间最美的情郎。
(没写过情诗的情诗王子)
一句情郎道出了多少痴男怨女的情意,可这真是仓央嘉措所写吗?
作为一个身世成谜的人物,仓央嘉措在正史上的记载是不完整的。
所有的印象更多来自于民间流传的传说,还有文学作品的演绎。
那些传唱许久,关于少年多情、青年苦恋、山盟海誓爱别离桥段,多来自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谈。
这些闲谈和传言,最后成了标签,让仓央嘉措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活在了后世无数人祭奠的笔墨间,也让他活成了传奇。
(传说成传奇)
公元年,天降异象。
一个男婴随天意诞生于西藏门隅邬坚林寺附近的一户农家,随后经历过密宗传袭,这个男婴成了第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的转世灵童,并被严密保护起来。
两年后的年,小小的仓央嘉措就离开家人,在本该父母膝下承欢的年纪,住在了措那宗。
从此开始了一段传奇的人生,这传奇的人生,最让后世铭记的就是情诗。
可是在近百年岁月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仓央嘉措所著的情诗产生了怀疑,在他们看来,仓央嘉措所撰写的并不是情诗,而是弘扬佛法的“道歌”。
(道歌属佛教典籍)
按照仓央嘉措的身份,个人认为,这才应是历史的真相。
那么为何“道歌”会变成情诗?根源则在翻译问题。
据考证,仓央嘉措的诗歌,最早的翻译著作源自年出版的《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这本出版作品,共收录了62节诗歌。
因作品被直接定义为“情歌”,由此才有了后世仓央嘉措所著皆为“情诗”的滥觞。
基于最开始作品的滥觞,后世许多翻译家也再次基础上不断演绎,让一个佛学家成了情种。
(学者误读)
比如著名翻译家刘希武,就在翻译仓央嘉措的诗词后,慨然写道
“酣醉于文艺而视尊位如敝屣,其与南唐李煜何以异”
意指仓央嘉措为“情种”。另一位翻译家曾缄也在翻译完仓央嘉措词句后,创作了一首《布达拉宫辞》,抒写了“秘戏宫中乐事稠”之句,更进一步将仓央嘉措定位为一个痴情种。
经历连续两轮翻译运动,还有无数诗词流传开之后的刻板印象。
仓央嘉措从一个佛学家变成了风流活佛。
可这真的是历史上仓央嘉措该有的形象吗?为何一个活佛撰写的诗句中会有如何厚重的爱情色彩?
这个问题如要追溯根源,翻译问题当属首位。
(不负如来不负卿)
比如仓央嘉措诗词中著名的一句“不负如来不负卿”就是如此。
原本按照翻译家于道泉的诠释,意思应该是:“若要随彼女心意,今生与佛法缘分断绝了。若要往空寂的山岭间去云游,就把彼女的心愿违背了”
但后续的翻译却走歪了路,曾缄先生翻译时,基于个人发挥,将词句翻译成了:“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以翻译,就成了绝句,一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立马将正儿八经的道歌,变成了情诗。
这算仓央嘉措的原意吗?我看翻译家的个人发挥更多。
除了这句广为流传的话语之外,在诗歌《十诫》中,翻译引发的误解也很多。
《十诫》属仓央嘉措流行诗,今日最流行的版本是:“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这诗句一出,一看就是情诗一首。
可仓央嘉措真意如此吗?
其实这句诗的愿意,是诗人仓央嘉措感叹自己因痴迷佛法,欲罢不能而已。
如果按照原意翻译,相对精准的应该是:“第一最好不发现,免得不由迷上它。第二最好不谙习,免得以后受煎熬。”
由此可见,翻译的主观偏差,几乎将仓央嘉措的原意给颠覆,一首诉说佛法高深精妙的诗句,最后成了情诗。
不得不佩服翻译者们想象力之丰富,感情之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