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职业技术学院领导欢送32名毕业生赴河北汉世伟食品有限公司就业。受访者供图
“家里有上百头牦牛,为什么要去区外实习?”藏族小伙边巴次仁的母亲反对说。
边巴次仁低着头,坚定地反驳:“我没出过西藏,想出去看看。我是大学生了,我要自己选择!”
边巴离开家乡,来到河北一家畜牧公司实习。一年多时间,他从实习生干到副主管,如今成为主管,工资从元涨到1万多元。
边巴次仁归功给母校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是它给我敢闯外地的勇气”。前几年这所学校还是别人眼里底子薄的学校。
更大的变化,在于观念之变,撬动就业之变。
——————————
“家里有上百头牦牛,为什么要去区外实习?”藏族小伙边巴次仁的母亲反对说。
边巴次仁低着头,坚定地反驳:“我没出过西藏,想出去看看。我是大学生了,我要自己选择!”
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的这个乡村家庭里,两代人的交锋,更是就业观念的冲突。小冲突,以父母妥协草草收场;大胜利,让年轻人充满闯劲。
匆忙收拾几件应季的衣物,边巴次仁离开家乡,来到河北一家畜牧公司实习。
一年多时间,他从实习生干到副主管,如今成为主管,工资从元涨到1万多元。加上西藏自治区的就业补贴,口袋里有了闲钱,他也有了底气。
“同学中,我收入最高了。”一丝腼腆掠过边巴次仁的脸庞,转而又充满自豪。
这一变化,边巴次仁归功给母校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是它给我敢闯外地的勇气”。
就在前几年,这所学校还是别人眼里底子薄的学校。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采守宽介绍,今年,共有名学生实现区外就业,占毕业生总数的11.18%,比去年更多。
更大的变化,在于观念之变,撬动就业之变。
一组数据显示,该校毕业生就业率从年的70%、年的89%、年的95.17%,升至今年的96.17%,再创新高。
该党委副书记、院长索旺表示,近几年,学校通过爱国教育、感恩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基本素养和自信心,才有如今的高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
走出西藏:打通“观念梗阻”
前些年,这里的学生和家长认为“在本地”就业比“走出去”更好;“公招”成为“公家人”的思想根深蒂固。
如何打破这种旧观念,一度让采守宽很是着急,他意识到,若要在就业中突围,须先在思想上破冰。可抓手在哪里?
“改变学生观念,不能光靠说教,关键在于让他们尝试着走出去,到区外看看。”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连续两届的援藏干部,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程晓盈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
年,作为该校动科院院长的程晓盈联系一些区外企业,希望能够给学生提供区外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没想到却碰壁了。
对方的回复让程晓盈很无奈,“他们担心有学生带着藏刀来单位实习,还担心学生在单位酗酒打架。这是一种刻板印象。”
程晓盈只好梳理了一遍熟识的涉农企业,动用了自己一切可用的资源。
那时候,他天天给企业打电话联系,“推销”学生,时间最长的一家,联系了几个月,终于拿下。
年,一家内地涉农企业答应接收实习生,条件是只能来8名学生试试,并且是6名男生、两名女生。
正当他信心满满,发动级学生报名时,学生却止步观望,竟无一人主动报名。
兼职16级动检班班主任的他,只好挨个找学生动员,才勉强凑够人数。
这是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次派学生到区外实习,称得上是该校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程晓盈在学校党委会上拍着胸脯,立下“军令状”,这8名学生由他亲自负责,区外学生的安全问题由他一人承担。
当年5月,程晓盈带着8名学生从拉萨出发,辗转来到江苏的这家企业。
路上,程晓盈给第一次走出西藏的学生讲解如何过机场安检,乘高铁时如何寻找座位……晚上10点,师生几人终于到达公司。实习企业负责人拉着程晓盈的手,感慨道:“我第一次见学校领导送孩子们来实习。”
可意外接踵而来。5月9日,程晓盈把学生安顿好之后,11日便返回拉萨。令他没想到的是,有一个学生12日就悄悄跑回拉萨,他只得耐心做该学生的思想工作。
之后,程晓盈又接到学生的信息:“程院长,我们给猪打针很紧张,师傅一个下午能打五六百头,我都打不了10头猪,怎么办?”
“多练习练习,熟练就好了。”他虽然这样回复,但是内心直打鼓,学生到底能否适应?
好在两周后,这名学生又发来信息:“老师,我现在掌握技巧了,一个下午就能打多头,师傅还让我教新来的员工呢!”
程晓盈终于松了一口气。
与想象不一样的区外实习,很快在学生中传开——既能学本领,还管吃管住,包往返机票。
年,区外实习计划在该院全部专业推开,一炮打响。
第二年,企业主动找程晓盈要人,上百名学生主动报名区外实习。
全过程探索:发挥西藏学生比较优势
“看见公猪就怕,以前没见过,比我老家的牦牛还大!”去年,来到安徽池州实习的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次仁多吉的工作是赶公猪上假母台。说起第一次干活,他有些懊恼,“公猪怎么都不配合,很尴尬。”
好在有同事耐心告诉他技巧,过了两个月,他一人就能操作。实习后,他决定留下来工作。前不久,他从技术员应聘成主管。“现在我带5个人的团队,虽然也累,但是自己成长很快。”次仁多吉说。
次仁多吉认为自己最大的变化,还是观念之变。
以前他的普通话水平不好,与别人讲话就会脸红,有时憋了一肚子的话,却说不出来。如今,他不仅听懂了当地方言,还喜欢和同事交流。
如何摸清学生的成长规律?程晓盈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在“不放”与“放手”之间拿捏得当。
——不放,实习期间,严格按照学校要求,他让学生们坚持每天签到,每周提交实习周记,而且认真批改;对留下来工作的学生,他隔一段时间,就给对方打电话或者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