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篇推文字阅读时间:6分钟
关于虫草的争议。
这些年越发的激烈了——“科学笑话,中医神话”。
中医认为:
“冬虫夏草,甘平保肺、益肾、补精髓、止血化痰、已劳咳、治膈症皆良。”
西医认为:
“冬虫夏草并不具备保健作用。”
媒体、专家通过实验数据将虫草拉下了神坛。
但民间并不太买账,该吃吃,该喝喝!
更有人问:
“我吃虫草一年多了,咋个没得效果?是虫放少了,还是草放少了?”
这也并非说大家不相信科学。
只是有些西医顽疾,中医确实就用草草药医好了。
试问得了不治之症,总不能因为其尚属于科学未知领域无法医治,就让人放弃治疗吧?
哪怕万分之一的机会,民间偏方还是要试一试的。
毕竟高手在民间嘛。
扯远了!
在虫草天价时,就有人想这玩意儿这么贵,能不能人工培育啊?
当时一些专家的回答,破灭了多少人的发财梦!
更有投机倒把者,搞出了北虫草、虫草花项目来冒充虫草,骗吃骗喝。
好在有的专家并没有放弃“治疗”。
年8月,我国第一个位于高海拔地区的现代化科研基地“中山大学青藏高原特色资源科学工作站”在西藏林芝地区海拔米的高寒地带成立。
该站主要开展冬虫夏草适生地气象、土壤、植物、微生物、昆虫群落、冬虫夏草菌的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研究。
已取得10多项重大突破,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2项。
那么到底培育出来没有呢?
▲刘昕教授向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时任西藏自治区常委书记张庆黎汇报冬虫夏草孕育工程情况
都向上级汇报了,肯定是种出来了。
据报道,科研站的育种大棚和全天候牧虫工程试验地内蝠蛾幼虫最高密度达每平方米头,并开始收获大量虫卵。
全天候围栏式冬虫夏草孕育工程显著提高了冬虫夏草的产量,释放蝠蛾成虫后的孕育工程试验地内冬虫夏草密度达每平方米11株。
年的时候,科学出版社还出了本《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书中说到:
“因为高昂的价格,导致冬虫夏草都快被挖得濒临灭绝了,为了争夺虫草的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这可是边疆特色药物资源,一定得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到现在,已经实现了将虫草弄到江苏去种植了。
3月22日上午,位于淮安市清江浦区和平镇唐桥村的“江苏泛亚虫草健康农场项目”举行开工仪式。
总投资10个亿,占地亩。
这是清江浦区继投资6.1亿元淮香食用菌项目之后招引的最大农业综合项目。
农产项目包含设施农业、原料培养、有机种植、禽畜循环养殖等。
分为4个功能区:
1、虫草生物培育基地;
2、有机种植示范区域;
3、循环养殖示范区域;
4、康养文旅区域;
其中占地亩的虫草生物培育基地计划年产10万吨虫草鲜品,年销售可达50亿元!
而且配套建设了亩虫草文旅小镇。
即虫草博物馆、世界虫草大会永久会址、培训教育中心及文旅接待设施、健康养生设施等。
五年后项目建成,将成为全球唯一的以微生态系统(国际微生物组)为核心的跨学科综合健康体验、旅游和养生康复延寿的试验区/实践区。
远期目标建设成为:
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中医药保健旅游示范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虫草产业示范基地年度世界虫草健康嘉年华
也就是说,就在二小跟大家扯犊子的时候,江苏的虫草小镇正在施工建设中了。
到时候一旦投产,虫草估计将被彻底拉下神坛,成为百姓消费得起的食材。
专利技术二小肯定是不知道的。
所以最后只能与大家简单分享下冬虫夏草的人工培育为什么困难。
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了冬虫夏草的种植研究。
但是大部分研究机构都因为资金短缺或技术不足垮杆了。
当然也有取得了一定进展的。
比如:沈南英教授。
年他第一个成功分离出了真正的冬虫夏草无性型菌种蝙蝠蛾被毛孢。
并且在三角瓶中培育出与野生冬虫夏草完全一样的子座。
终于让人工培育虫草看到了一丝希望。
(一)菌种分离难
种虫草和种其他蕈菇类似,菌种很关键。
冬虫夏草菌种分离困难,研究人员花了大量的经费和时间,成功率不到万分之一。
冬虫夏草种类多,我国有记录的都有68种。
分离出来也不好鉴别真假,只能通过基因测序,或者栽培出来看是否和野生的拥有一样的子座。
而且,即便分离出真的冬虫夏草菌种,还得进行驯化、培养,看品种是否优良,适不适合人工栽培。
(二)虫子品种选择难
虫子方面,蝙蝠蛾的种类也多,多种,怎么找到繁殖优良,又适合虫草菌生长的种类呢?
这又是一个难题。
(三)接种感染难
有了虫,有了菌,就要让菌去感染虫。
然而两种生物不但不是亲戚,更存在敌我关系,蝙蝠蛾幼虫肯定是不愿意让虫草菌感染的。
所以成活率很低,即便感染成功,生长一般也极为缓慢。
以上三点确实是很困难。
沈南英教授年就分离出了菌种。
却在15年后的年才培育出第一根冬虫夏草。
所以就向二小标题写的一样,这个确实是重磅消息。
以后的情况二小已经在文中说了:
虫草估计将被彻底拉下神坛,成为百姓消费得起的食材。
而种植虫草估计是条发财路。
二小悟农
悟道新农业路上新农人的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