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椰菜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62对印反击战老兵亲历那年,入伍刚两个月
TUhjnbcbe - 2024/4/28 17:51:00

(l连载一)从中江到达旺——入伍和第一阶段参战经历

我叫张明孟,曾在陆军11师31团1营服役,是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和65、67年亚东中锡边境乃堆拉山口,卓拉山口,东巨拉山口,则里拉山口边境军事斗争的参与者。

我是年7月由四川省中江县参军入伍的,刚到部队就发生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然后就参加了这场战争。

这场战争,我们所经历的太多太多了,要回忆起来,很多很多的事情都说不完,从克节朗战役开始,到反击战结束我们押送11师抓的首批俘虏,一直到回到我们这个部队所驻的日喀则江孜县为止,前后总共有两个多月时间。

在家乡读书的时候,我是初中毕业,毕业后,原来还想着读高中读大学,因为当时是困难时期,很多的学校都停办了,也不招生,也就没有再读书的机会了,最后就只有参军去。

在征兵动员的时候,只说印度要跟我们打仗了,台湾蒋介石也在叫嚣反攻大陆,当时有很多人,因为六二年的时候,社会情况还是比较复杂,有的人想法不一样,但我们学生么,才从学校出来,就是想出来看一看,想报效祖国,因为当时参军是非常光荣的事。

当时我们班里面的同学,参军的一共有五个人,其中有我,还有一个李强荣,还有张纯文、卢德理(后在部队改名卢军)、龚贤龙,这五个人都到了部队,又是同学,又是战友,可惜的是,李强荣在自卫反击战中牺牲了。

当年入伍的时候,我们四川的,主要是中江县的兵,就是黄继光家乡的那个县,中江县,另外一批是重庆的,就是现在的大重庆市,这两批都是西藏军区的兵。

当时县武装部组织文艺团体,给我们开了一个文艺晚会,演出的话剧就是《英雄黄继光》。

重庆兵和中江兵,是在成都会合起的,我们是西藏军区新兵团的三营八连。

当时接兵部队的干部跟我们说,这一次接的是16团的汽车兵,后来到了川藏线上的一个地方,叫波密,因怒江发生泥石流,在波密等待了一个时期,具体待了多长时间已经记不起来了,但记得是在这段时间,学的队列训练,战术动作和卫戍条例,学站军姿和站岗。后来说中印边界紧张,按照上级的命令,就把我们这批新兵,全部补充了战斗部队,就这样,我们这批兵就到了陆军11师。

后来我再也没学过开汽车,不如现在的年轻人,个个都会开,现在一想,本来我早就应该会开车了,也是这辈子没这个缘分吧,不过我不后悔。

我们是沿川藏线,从昌都方向进藏的,从我入伍到战争第一阶段,中江——成都——波密——拉萨——日喀则——江孜——错那——克节朗——达旺,走过的地方基本是这个顺序,日喀则是我们师部所在地,当时开了一个简单的欢迎新战士的欢迎会,然后就分到各团去了,我们31团的就到了江孜。

当时新兵分配的时候,也没管那么多,就直接把我们哪些到33团,哪些到32团,哪些到31团,就这样子分成三堆,都分下去了,我当时被分配在31团一营一连,那时班的编制是11到13人,我所在的班11人,有四川兵,陕西兵,河南兵,甘肃兵。有些人分到了33团,也就是后来打邦迪拉的那个团。

进藏以后,我们这些从内地来的新兵,就遇到了高原反应,我们坐车沿着川藏线进藏,过雀儿山和昌都那里的雪山,都是缺氧的地方,接兵干部也给我们提前讲过一些注意事项。到了拉萨,明显感觉跟内地有很大的差别,到部队后,我们从拉萨到日喀则,日喀则到江孜,回到日喀则后再到拉萨,又从拉萨到错那,这一路上全有高原反应,缺氧时候主要的感觉,一个是头痛,再一个是胸闷,第三个是喘不上来气,非常不好受。

当时我们装备的轻武器,班长副班长是56式冲锋枪,也就是后来说的AK47,战士装备的是56式半自动步枪,因为部队当时急需要换装,他们老部队的老兵,比我们新兵稍早一点就领到了新装备,在这之前,部队装备的步枪是53式步骑枪,就是那种三菱刺刀的,冲锋枪是53式,苏联的那种折叠托的,后来因为要打仗,就临时提前换装了。

记得当时遇到过藏字部队的团,他们在扎木,也没有换装,拿的还是53式的枪,轻机枪还是那种带转盘的,当时情况紧急,有些部队没来得及换,也要看执行的任务,66年我在成都,看见50军使用的还是老式的装备,我们的新枪都使用好几年了。

我们配备的弹药,一个人是四个弹盒,一个弹盒是40发,四个弹盒就是发子弹,然后枪里面可以装十发,加起来就是发左右。

另外每个人配四个手榴弹,那种手榴弹是攻-42式,没有木把,是弹簧式的,地瓜形状的,一直到打完反击战,63年的时候又换成木柄手榴弹。

我们这批新兵,从入伍后到参战,基本就说不上什么训练,我们只是到部队以后,在拉萨的那个河岸边的一个沙滩上,把武器,把枪领到手以后,当时枪上还有很多的黄油,还没来得及擦干净,每个人发了三发子弹,教一教,然后班长说一说,三点一线,缺口对准星,然后对着靶子的下沿中央,只要会扣扳机,会装子弹,就行了,然后每个人打了一颗手榴弹,这就算是对新兵最基本的训练。

当年西藏军区退伍的老兵,走到中途都被拦下,都再次回到部队,要打仗了,当时11师正在中尼边境打界桩和剿匪,是仓促之间调到这边的,非常疲劳和辛苦。

再后来就到了临上前线之前住的错那县,西藏有个错那知道吧,在错那县下了车,我们的供给、补充都在错那,刚来时身上穿的,都是出发时候的单衣,到了喜马拉雅山,天气非常的寒冷,冻的人吃不消。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第一场仗是在克节朗打的。

克节朗战斗,我们31团,也就是我们十一师所属部队参战了,我们营担负为前方的部队,就是,运送炮弹的任务,10月19日傍晚,我们进行了轻装,除了武器弹药,背包和其他东西都不带,在错那领上炮弹,就向克节朗进发。

我们是在天最黑的时候往上送的,要求在11月20号天亮之前,必须把炮弹送到阵地上。我们背的炮弹,炮弹是两个人一发,其他炮弹是一个人一发,背炮弹,是用背包带一头拴住引信那一头,另一头拴住尾部,就像背背篓一样紧贴在身后,那一带的山路非常的艰险,非常的崎岖,而且在夜间,一点声音都不能发出,部队就这样小心地在山路上往前赶。

11月20号的凌晨,把炮弹送到阵地以后,在返回的途中,听到我们的身后炮声轰隆隆地响起来了,我们心里想,战斗已经打响了。我们这批新兵,当时因为没有经过战争,也没有见过啥子,心里头对打仗什么样也不知道,你说怕嘞,也不怕,你要说不怕,也是假的,因为毕竟没参加过战争,心里面没有参加战争的心理准备,心里头还是有些慌,到了前线,听到炮声响了以后,反而不太紧张了。

我们那个31团当年参战的时候,三个营的建制是没到齐的,一营二营参战,三营因为在藏北剿匪,没参加上战斗,战争结束过后,又把我们一营一连的新兵、二营四连的新兵,都补充到三营去了。

克节朗战役打响以后,就正式进入战争了,进入了战场,这个时期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吃东西,饿了就吃炒面,干粮袋里面装的就是干馒头和炒面,另外还有生米和面粉,那时,每个班里面有两口行军锅,所谓行军锅,就是后来的铝锅,一口锅能够煮一个班的饭,班里面对一些佐料都进行了分配,比如张三带酱油,李四带盐巴,王五带什么带什么,还有带火柴的,这些每人都分的有任务。

在行军途中,如果时间允许,能煮熟的,就煮点儿面块儿,吃一点热的;如果时间不允许,就只能吃干粮袋里的熟粮,喝一点冷水,因为行军途中没有现成的柴火,要煮饭就得先去找柴火,等把柴火找来把火打燃,就已经几分钟十来分钟了,所以说这个时间非常的短,最多半个小时要煮好,才有吃的可能性,如果半个小时之内弄不好,那就吃不成了,有时候面块儿煮熟了,命令下来,都没来得及吃就倒掉,马上行军前进。

当时是战争时期,不像平时,一日三餐不能按时保障,有时一天吃两顿,有时一天一顿饭也吃不上,更不可能按时开饭,整个战争时期都是这样,这种情况我们从开始就已经习惯了。

我们从克节朗运送炮弹返回以后,不是返回部队驻地,而是向着达旺方向前进,因为达旺那边,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要求我们当天晚上就要赶到达旺,因此,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就立即往达旺赶。

我们到了达旺以后,达旺的空降场,也就是印军空投军需物资的飞机场,当时已经被我们的友邻部队给占领了,达旺空降场上面,一片的雪白降落伞,那些军用物资,一堆一堆散落在飞机场上,我们一切都来不及顾,只顾着往前赶路,经过一天多将近两天时间的徒步行军,每个人的脚上都打起了泡,腿也已经走不动了。

这个时候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坚持、坚持、再坚持,一路强撑着,赶到了达旺河的西岸。

1
查看完整版本: 62对印反击战老兵亲历那年,入伍刚两个月